当前位置:首页 >> 国学文章 >> 中医古籍《脉经》到底讲了什么?

中医古籍《脉经》到底讲了什么?

古籍多 国学文章 4

你知道为什么老中医把个脉就能说出你哪里不舒服吗?这可不是什么玄学,而是有本叫《脉经》的古书在撑腰。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本让新手小白看得云里雾里的中医经典。

说到把脉这个事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三根手指往手腕上一搭。但你知道吗,光是手腕这个位置,《脉经》里就分了寸关尺三个部位,每个部位还分浮中沉三种按压力度。这还没完,书上记载了24种脉象,什么浮脉沉脉滑脉涩脉...听着就头大对不对?

《脉经》到底是谁写的?

这本书是西晋时期一个叫王叔和的太医写的。这人可厉害了,他把汉代以前所有关于脉诊的零散知识都给整理到了一起。有点像现在有人把全网"新手如何快速涨粉"的攻略都汇总成一本手册的感觉。

为什么现代人还要学这个?

你可能会问,现在都有CT、B超了,学这个老古董干啥?这么说吧,就像现在虽然有了电子秤,但老厨师还是喜欢用手掂量食材分量一样。脉诊是中医的看家本领,能看出仪器查不出来的亚健康状态。

咱们来说说书里最核心的内容。脉象主要看四个方面

  • 脉位:浅还是深
  • 脉率:快还是慢
  • 脉力:强还是弱
  • 脉形:粗还是细

举个例子,感冒发烧时脉会变浮变快,这就是典型的浮数脉。而贫血的人脉会比较弱,这就是细弱脉。你看,其实也没那么玄乎对吧?

常见脉象对照表

脉象名称感觉描述可能对应症状
浮脉像木头浮在水面感冒初期
沉脉要用力按才能摸到内脏问题
滑脉像珍珠滚过盘子痰湿体质
涩脉像刀刮竹子气血不通

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:这么多脉象,新手怎么记得住啊?其实老中医也不是生下来就会的。王叔和在书里特意强调了,要"以常衡变"——先搞清楚正常脉象是啥样,才能分辨异常脉象。

说到学习脉诊,最大的误区就是死记硬背。我见过不少初学者,捧着《脉经》边看边摸脉,结果越摸越糊涂。为啥?因为脉诊最重要的是手感,这个光看书是学不会的,得靠长期实践。

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。现代研究发現,中医说的"弦脉"(像按在琴弦上的感觉)和高血压确实有相关性。这说明啥?说明古人虽然不懂血压计,但他们总结的经验确实有科学依据。

你可能要问:那我自己能学会把脉吗?说实话,完全自学确实有难度。但你可以先做两件事:第一,每天固定时间摸自己的脉,记住平时的感觉;第二,家里人生病时注意观察脉象变化。慢慢就能找到点门道了。

最后说个冷知识:《脉经》里其实还记载了通过脉象判断生男生女的方法。不过这个嘛...咱们就当个趣闻听听就好,毕竟现在B超都比这个准多了。

学中医就像学做饭,光看菜谱永远成不了大厨。《脉经》就像那本祖传的菜谱,能告诉你盐少许是多少,火候咋把握。但真要掌握,还得靠你亲自下厨多练习。

协助本站SEO优化一下,谢谢!
关键词不能为空

免责声明

古籍多(www.gujiduo.com)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在线古籍图书馆。纯公益免费分享,资料均来自互联网,仅供学习借鉴。不作为医疗诊断和治疗标准。不得用于商业盈利。非专业人士请勿尝试。因此引发的法律后果自行承担!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!邮箱:vip@gujiduo.com 微信:vipguji

同类推荐